知乎深度:青年学者如何更好工作

发布时间:2022-01-07 阅读 1680

Stata连享会   主页 || 视频 || 推文 || 知乎 || Bilibili 站

温馨提示: 定期 清理浏览器缓存,可以获得最佳浏览体验。

New! lianxh 命令发布了:
随时搜索推文、Stata 资源。安装:
. ssc install lianxh
详情参见帮助文件 (有惊喜):
. help lianxh
连享会新命令:cnssc, ihelp, rdbalance, gitee, installpkg

课程详情 https://gitee.com/lianxh/Course

课程主页 https://gitee.com/lianxh/Course

⛳ Stata 系列推文:

PDF下载 - 推文合集

作者:张梓瑶 (连享会助教)

编者按:本文主要整理自知乎网友「刀熊说说」的以下文章,特此致谢!


目录


1. 青年学者应该如何与焦虑感相处?

1.1 焦虑感的来源

作为一个多年以来一直在焦虑圈里打怪升级的人,我一直觉得这跟自己是被 “吓大的” 有关系。焦虑感会侵袭所有职业的人,但对学者而言可能尤其不同。

首先,学者的工作是长期的、复杂的、工程浩大,正常人在一个压力面前会进入 fight or flight (战斗还是逃走) 的原始脑模式,血压升高、心跳加快,从而帮助身体进入最佳状态来应对挑战。按理来说压力源一走,焦虑感和身体症状都应该随之而去,这样才不会导致慢性疾病。

但是,学者的工作周期常以 “年” 为计算单位,fight or flight 从一些时刻蔓延成一种慢性常态。由于工作性质本身导致压力源不会 easy come easy go,焦虑感慢慢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比如,《Writing Your Journal Article in 12 Weeks》的作者 wendy Belcher 指出:

一些研究人员认为,长时间的持续压力会诱使大脑将所有事件都视为有压力的反应,从而引发抑郁症。由于可能没有什么地方比研究生院 (研究生/博士生) 更让人长期处于压力模式下工作了,因此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抑郁症是学术界如此常见的问题。

尽管情绪的触发是由环境引起的,但是其结果却是脑中化学物质发生变化的——长期的压力会导致大脑中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和血清素的神经递质失衡。当大脑中这些化学物质水平过低时,会阻止大脑中的神经细胞正常传输信号,这种变化会让人觉得进行日常活动就像在泥泞中挣扎。

天啊,这段话我最早是博士刚毕业时读到的,我当时看完就想举着这段话满世界宣告长期压力有多可怕。当你的压力从一天两天拓展到一年两年甚至四年五年,当你习惯了没有中场休息只有下一场战役,你看世界上的一切都会变得紧张兮兮,生活满足感大打折扣。

其次,学者通常没有固定的朝九晚五作息,对自己的工作时间和节奏有更高的灵活度,但这同时也就意味着学者没有真正的 “周末” 和 “假期”,也没有真正的 “下班”——活迟早要干,你自己看着办;同事可能都在干活,你自己看着办。

最后,做学术的人常常又都是从小就成绩优异的 “佼佼者”——自我要求高和自我期待高常伴随着完美主义、自我怀疑、冒充者综合征的出现,而这些家伙们当然都会加重一个人的焦虑感。

综上几条,我认为学者是尤其需要学习如何和焦虑共处的。对于想做科研的学生,学校也许应该早早地就送给他一个大条幅:“学术有焦虑,入行须谨慎”。

我读博士的 5 年像一只焦虑的兔子。进入一个新领域的陌生感、对自己能力边界认知的不足、教授的高标准、以及自己对未来职业选择的不确定感,都让焦虑感贯穿始终,虽然变换些形式和内容,却总未曾离开过。一旦博士毕业、找到工作,你会慢慢地跟过去让你十分焦虑的一些源头告别,然后跟一些新的焦虑源握手相见。

你的对照组会从以前那么几个同学扩大成很庞大的一支学者队伍,你焦虑源会从毕业、找工作扩展到生活要打理的方方面面、可以做的很多项目、可以发展的很多可能性、可以尝试的很多领域。工作之后好像跳进一片更开阔的海域,焦虑源头们却早已悄悄潜入海底,时不常探出头招招手,冲你坏笑。

1.2 如何应对焦虑感

怎么办呢?你可能也听出来了我也没什么完美的办法。以下总结一些这些年摸爬滚打出来的体会,写出来给自己做个提醒。

迎上去是唯一办法。越拖延、躲避的东西,越容易滚雪球成大毛怪,一个小担忧会因为不断被拖延而长成心里的洪水猛兽。我多年沉痛的教训反复告诉我,躲避无用,再痛也得迎上去,迎上去开始行动,接受自己的无能和不尽人意,貌似是唯一的方法。

把焦虑感和拖延症结合起来讨论得最好的书是我反复推荐过的《我们都是拖拉斯基》,能帮你细化出自己焦虑的根源:害怕失败?完美注意?极端思维?害怕成功?总有一款适合你,找到病根才能给自己下药。

焦虑可以有用,有时候甚至很有用。《Getting Things Done》里解释为什么我们应该把脑中的 to do list (该做的事) 外化——大脑总害怕我们忘掉一些自己在乎的事情,于是在本应该专注的时候举起手来说你还记得大明湖畔的夏雨荷吗。让你焦虑、让你担忧的事情可能需要先解决、给更多的关注。焦虑感因此也许可以指导我们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如果写论文的时候不断地想起即将开课的课程大纲还没有做,那么也许你应该转而先做课程大纲。

没那么多时间什么都做怎么办?也许可以参考《每天写 15 分钟论文》里的办法——哪怕你每天只给你焦虑的事情 15 分钟时间,你的焦虑感也会下降,它们感到自己得到关注了。我现在学乖了,总泛起焦虑的事情就成了我的老大,我先给您时间好不好啦。

如《少有人的路》所说,焦虑和抑郁情绪往往能揭示出我们内心深处的需求和压抑的情绪。由此,这些情绪反倒成为一些开启自我认知和自我改进之门。你为什么对一件事焦虑?别人为什么不焦虑?反复出现的一些规律告诉我们自己是谁,自己又想变成谁。预期不应该跟事实差太远,认知不应该跟行动差太大。不能接受自己和现实,看达里奥的《原则》颇为有用。

最新科学研究发现脑中的 “碎碎念” 根除不了,只能想办法跟它和平相处。学者的焦虑感大概会随着职业发展阶段和眼前情境不断改变形状。改变外界焦虑来源诚然有用,但爱焦虑的人 (比如在下) 去除了一个焦虑就会去找下一个焦虑,除非从水壶的内胆开始换材料。

运动 (比如长跑)、接触大自然、社交、冥想、使用 “他者视角” 都是研究证明出的减压好办法。长跑绝对是个好东西,运动能让你在没有边际的压力下跳出战斗或逃跑状态,重新平衡脑内的化学物质,再忙也要变换生活。

时常问问自己,一年后、五年后、十年后,这个让我现在如此焦虑的破玩意还会那么重要吗?时常提醒自己,“世界上那么多痛苦,我的痛苦算什么”。冯唐说,实在想不开就去趟重症病房或者墓地,然后就发现自己如此幸运。

《Unwinding Anxiety》里提出一个有趣的观点:你的强烈焦虑感之所以存在,有时是因为它让你觉得自己没有闲着——你看我至少还在焦虑呢,我也自责和不好受呢。《Unwinding anxiety》的作者于是说,如果我们陷入习惯性焦虑的怪圈,不妨问一下自己:“我从这个焦虑情绪中得到的奖励是什么呢?” 他提出把焦虑的激励因素换一下,通过 “触发-行为-结果” 模型打破焦虑回路。

如果你担心长期焦虑带来疾病,《Upside of stress》书说焦虑和压力未必会带来负面健康指标。研究发现那些把压力视为正向因素的人不会受到压力对身体带来的负面影响。这本书里还说,当人们回忆自己生命中最有意义的阶段,往往想起的都是那些最让他焦虑、压力最大的时期——这样说来 “压力” 和 “意义感” 关联很大,不见得是个坏东西。

自我同情是一种值得训练的重要能力。一件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如果发生在你的一个好朋友身上,你会怎样劝解和安慰他/她?然后用同样的方法去理解和善待自己。搞科研本来就是一件艰难的事业,从初阶学者到成熟学者的转换本来就历尽艰辛,多多庆祝自己的成功,多多理解自己是常人,多多用成长性思维看待自己犯的错误 (再次推荐 Carol Dweck 的著作《终身成长》)。

我对与焦虑感相处的最理想状态大概是:1) 我始终能跳出来看着它,而不是变成它;2) 用 “他者贡献” 思维代替过多的自我沉溺。(见《被讨厌的勇气》)

2. 那些高产的学者都是怎样工作的?

上周去参加了领域一年一度的学者大会,我得以跟一些志趣相投的新老朋友交流。期间参加了中国学者组织的一个名为 "how to be a productive scholar" 的 panel,听完之后也颇多感慨:一个学者的修炼之路也是个人成长和个人进化之路,期间注定颇多曲折、反复、试错,甚至挣扎,但作为一种对自我和对世界的探索,也许没有什么比这个过程本身更让人兴奋和有价值了。

于是想把席间听到的一些要点结合自己的思考分享出来。与其说是分享,不如说是发问。所谓 “高产出” 本身就不一定是人人希望追求的东西。而一个人的方法论严格来讲只属于他自己,别人难以复制 。但真正重要的大概是对自己如何管理时间、如何持续成长、如何完成个人目标的持续性思考。在此方面别人走过的路、做过的努力、展现的意志都有借鉴意义。

2.1 坚持阅读

分享会上的几位学者都不约而同地提到坚持阅读文献的重要性。此处 “坚持” 二字尤为重要。我们作为年轻学者,尤其是刚刚开始读博士的时候,往往有一种误区,以为在多年以后,等到某一天某一时刻,我们终究会达到 “一览众山小” 的状态,再也不需要大量阅读了。

不过,多跟优秀的学者交流你会发现,读文献、持续读文献、读最新的文献是他们一辈子持续在做的事情。事实上,保持大量的、高质量的阅读是写出好文章的必备条件,没有人能绕道而行。

研究这件事本质上就是一个依托于持续学习、持续输入新知识、持续跟进新方法才能达到不断高产出的过程。让自己坚持阅读的具体方法有很多,比如每周制定计划必须读几篇新的文献,加入本学科最重要的几个期刊的新文章提示 mailing list,借阅知名大学某领域博士课程的 syllabus (课程大纲) 并按其日程列表完成每周的阅读等。路径万变而不离其宗,总之一句话:never stop reading。

2.2 保护你的做研究时间

接触的优秀学者越多,就越发现 prioritize (优先处理)和给自己做规划的重要性。几位学者在席间都讲到要学会有意识、有目的、雷打不动地去保护好自己每周的写作时间和做研究的时间,否则你的时间注定会被各种杂事填满。所谓 “预则立不预则废”,你自己不去计划如何使用时间,你的时间就注定会被其他人和其他事带跑。

而大部学者除了研究任务还有教学任务、系里、院里、学校的各种 service,做研究的时间被各种杂事挤压简直是每日家常便饭。比如有时候你会发现明明打算坐下写两个小时论文,却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回复起了没完没了的学生邮件;明明打算个下午花 5 小时读文献却全部花在了备课上面。回头一望,两手空空,重要的事情一件都没有做。

分享者还谈到年轻学者最容易出现的问题是常常花过多的、不必要的时间在教学或者其他琐碎的事情上。并不是因为这样做一定是有必要的,而往往是因为做这些事情比做研究 “更容易”,更能给我们完成任务的成就感。于是所有容易的事情都被一件件的做完了,重要的事情却一拖再拖。

所以时间管理里 prioritize 的概念就再次显得尤为重要。《Essentialism》一书中倡导的给工作和生活做减法而不是做加法,以保证最重要的事情能被有效的完成也是这个道理。所以年轻学者要有意识的提醒自己不要急着教太多新课,不要追求一口吃个胖子,不要因为什么任务容易就去做什么任务,要精心地保护好自己的做研究时间。比如早上几个小时什么都不干就是写论文,或者可以每一周有某一天专门写作,雷打不动等等。

2.3 深耕还是兼顾

对于年轻学者来说,应该多花时间在某一个专门的小领域深耕,还是在相关的一些领域都应该有涉及?席间几位学者的综合意见是,作为年轻学者最好能够在一个领域深耕,要尽量让自己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相对而言,在不同领域涉猎会分散人的很多精力和时间,因此要学会有选择的开始新的项目和对有一些机会说 “不”。

你的论文成果可能横跨几个大题目,但是如果没有一个集中的方向,就会给人没有专长的感觉。但这并不是说完全不能涉猎其他题目,总体来说 70%-80% 的精力应该首先放在某一个专门的领域,其他的时间和精力可以做一些自己感兴趣的其他研究。当你在某个方面的成果越来越多的时候,相对而言去做其他感兴趣的话题的机会和条件也会越来越成熟。

2.4 如何选择合作者

每个学者的习惯不同,比如有的学者喜欢独立做研究,所以较少跟其他人合作;而有的学者的大部分成果都是通过与其他学者合作完成的。学术合作可以互通有无,更高效的利用资源和相互支持。但合作也是有成本的,例如跟合作者的磨合、在时间和意见上的分歧,都可能会使其比一个人独立完成某个项目更困难。

但总体而言比较理想的状态是一个学者既有独立完成的论文,也有与别人合作的成果。独立的论文展现的是一个学者独立承担科研任务的能力,而合作的文章展现的当然是跟领域内的其他人共同完成事情的意愿和能力。好的合作者应该和你有类似的的工作节奏,但又可以在能力上互补。

如果你的合作者中有一个 "finisher",一个非常有动力去完成这个项目的人,这通常会帮你更高效地把这篇论文完成。但找到一个合适的合作者也非常不易,有时候可遇而不可求。因此合作与否是一个因人而异、因项目而异的选项。

2.5 写作中遇见瓶颈怎么办

分享者各有妙招。一个分享者说,她每次遇见写作瓶颈的时候就会放下手里的东西,然后回想最初设计研究时候的初心,问自己,写这篇文章我最想传达的是什么?为什么我一定要写这篇文章?我想做什么贡献和提供什么价值?然后顺着这个思路往下想,慢慢的就有了进行下去的思路。这个做法在我看来有点像 Elon Musk 的 “第一性原理”,是追本溯源的很智慧的方法。

另一个学者提到自己每一次都非常重视文章的结构:比如研究问题,文献部分,研究方法部分、数据分析部分等等。搭建文章的时候首先搭建好这几个核心结构和自己的核心观点,然后顺着这些结构一部分一部分地行进下去。写不下去的时候,就反复回到这几个大结构。这其实在我看来又是使用了 “第一性原理”,跳脱出纷繁的细节,从大视角来重观一篇论文的本质。

2.6 投稿的时候注意些什么

Know your audience when you are writing。每个期刊的读者群、关注点、语言都是不同的。有些时候审稿人一看某一篇投稿就知道这篇文章不是为某个期刊的 audience (读者群) 写的,适不适合投这个期刊。有些好文章如果投错了期刊就等于明珠投暗,哪哪都不对。所以,从这方面来讲,多去读文献、熟悉自己领域的期刊、了解不同期刊的特点和要求就显得尤其重要

对于好的期刊,一篇文章只有一次机会,所以不成熟的稿子不要着急去投,否则等于浪费机会。文章的格式一定要按期刊的规范进行设置,很多时候一些投稿是因为格式不符合规范而被拒,非常可惜。最后,Always Have Something Under Review (始终保持有文章在被审阅中)

如何激励自己多发文章呢?有一个学者说,她跟自己做了一个约定,就是要尽量做到始终有稿子是在 "under review" 的状态 (也就是投稿出去还没有收到最后审阅结果,这个过程一般会持续2-3 个月)。这样自己总是能有所盼望,一篇得到答复,另一篇还在审阅,下一篇在努力撰写,源源不断地行进下去,像在跟自己赛跑,其乐无穷。

3. 怎样让自己成为一名高产的学者?

著作等身似乎是每个学者难以抗拒的梦想,理想状态下我们会幻想自己在每一个早晨或午后文思泉涌、头脑清晰、愉快而又不知疲倦地在电脑前敲下一页又一页文字。然而现实情况是,我们中的大多数学者都遇见过写作中的瓶颈,都了解琐事缠身是生活中的常态,也多半有过力不从心、写作效率低下的感受。

碰到此类情况怎么破?美国北卡大学 Greensboro 分校心理学教授 Paul Silvia 会告诉你说,学术写作中遇见各种困难是再正常不过的。并且,他也认为学术写作本来就应该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但是,Silvia 教授指出一个人的状态、生活中琐事的多少、忙碌的程度都不应该成为不写论文或少些论文的理由

那些高产的学者之所以高产,并不是因为他们比别人有更多的空闲时间可以写作,而是因为他们知道如何在忙碌中制定计划、如何用自律的方法保持写作节奏、如何奖励自己、以及如何建立良好的工作习惯。

近期翻阅了 Paul Silvia 教授写的《How to write a lot》这本小册子,整本书语言幽默灵动,读起来感觉像是坐在一个有点嬉皮的朋友面前听他侃大山。然而作者在书中表现出的坦诚、谦卑、自律和勤奋的品质,又会让读者从内心里对这位年轻的学术同仁钦佩不已。本书自始至终反复强调,论文写得多、发表得多并不是靠某些特别的天赋,而是靠建立正确的自我管理过程,靠人人都能操作的习惯和方法。可谓是学术写作类书籍里正能量的化身。

以下把这本书的精髓和一些感想分享给大家。

3.1 永远不要等有时间了再去写论文

这是《How to Write a Lot》这本书最重要的观点:不要去 “找时间” 写论文,而要去主动安排时间、指定时间、就像某个时间必须赶去讲课、必须赶去上课一样自律地去写论文,把写作看成是一件不容商量、板上钉钉、不能更改也不能错过的约定。

作者说,那些期盼着等到某个长周末才去写作的人往往从一个周末拖到另一个周末,一个假期拖到下一个假期,然后会发现总有各种杂事干扰,永远不可能找到全身心写作的完美时机。你会等有时间了才去教课吗?你不会,因为你已经有了既定的教学安排,你不能爽约。而对待写论文也应该像对待教课一样,要让它成为一个不可以随便更改的安排。

作者认为,写作高产的秘密并不在于我们每周有多少小时、多少天可以用于写作,而更在于我们是否能坚持写作的 “规律性”。把写作时间固定成每一周有规律性的安排是非常重要的,比如你可以根据自己的工作日程在每周二和周四的上午写作,也可以选择每周三和周五的下午写作,甚至每个周六的全天用来写作——具体安排大可以因人而异。

保持 “规律性写作” 的一个好处是,它可以大大减少我们对于写作的焦虑。作者说:"I don’t worry about finding time to write this book: I know that I’ll do it tomorrow at 8:00am"。而另一个在《Writing Your Journal Article in Twelve Weeks》中提及的好处是,当你保持规律性写作后你通常不需要每一次动笔前都花很长时间去回忆上一次的写作思路,而是可以立刻进入继续写作的状态。此外,当写作成为日常的习惯,你的大脑还会在平日你并没有写作的时候经常为你提供关于写作的小灵感。

这种规律化写作的日程具体如何设定呢?作者认为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日程和习惯做不同的设计,不必拘泥于形式,他自己的安排是在每个工作日的上午 8 点到 10 点之间写作。他说:

我每天早上起床,煮咖啡,然后就坐在我的桌子前面。为了避免干扰,我不查邮件,不洗澡,不换衣服——我真的就是一起来就跑去写作。有的日子里我写作的开始和结束时间会稍有变化,但是我会在每个工作日上午都保持两个小时的写作。我不是一个早晨头脑清醒的人,但是早晨更方便去专心写作。每天早上完成一些写作后我就可以去查邮件、开会和安心忙其他事情了。

3.2 永远不要等有灵感了再去写作

这里作者介绍了一个 1990 年关于大学教师写作效率的有趣研究 (详见《Professors as Writers: A self-help guide to productive writing》):为了验证 “灵感” 对写作者的重要性,研究者找来了一些大学教师并把他们随机分成了三组:

  • 第一组教师 (Abstinent) 被告知他们只能在有紧急需求下才可以写作;
  • 第二组教师 (Spontaneous) 被安排了 50 个写作的 session,但是告诉他们只在 “感觉到有灵感” 的时候去写作,否则不要动笔;
  • 第三组教师 (Contingency Management) 同样被安排了 50 个写作的时段,但是被要求在这些时段无论想不想写都必须写作,否则就要罚款。

研究结果显示,第三组 (被强制要求在固定时间写作的老师) 每天的写作产出是第二组 (只在感到有灵感才写作) 的 3.5 倍,是第一组 (在紧急需要下才写作) 的 16 倍。更有趣的是,这个研究发现,强迫人们去写作居然会让人更有可能产生有创意的想法。

也就是说,我们常常认为有灵感了才能写出东西这个想法,对于学术写作来说可能是个彻头彻尾的迷思。真实的情况是,我们要强迫自己坐下来开始写作,然后灵感才更有可能一个接一个冒出来。换句话说,不要等想写了才开始写,而要通过开始写去创造出想写的感觉。

3.3 制定属于自己的写作目标

关于如何制定有效目标这个话题很多 self-help 的书都讨论得很详细了,有兴趣的同学请查找制定目标的 "SMART" 原则,既适用于个人目标设定也适用于组织目标设定。本书里强调的目标制定原则包括:

  • 每日的写作目标一定要具体 (比如写 5 页,或写完一个章节,或写 200 字,或写 3 个小时等);
  • 目标一定要可操作 (切忌不切实际,比如一天要写 200 页);
  • 要分清主次 (比如你是先写 Revised and Resubmit 的手稿,要申请的项目书,还是那两篇新的 manuscript);
  • 要时时监督自己的写作进展和给与自己及时的奖励。

3.4 监督和记录自己写作进度

本书的作者非常善于记录自己的写作进展,他会把自己每天写作的时间、产出的字数、是否达成了当日目标等情况记录在一个 Excel 或 SPSS 表格里。他说,大部分写作者并不知道自己的写作进展如何,这非常不利于达成长期写作目标。他认为严密记录自己的每日写作进展至少有三个大好处:

  • 可以不断提醒自己有没有偏离目标;
  • 可以督促自己坐下来开始写作;
  • 能不断帮助我们制定越来越现实和有效的目标。

作者还会每过一段时间就把自己前一阶段的记录拿出来做个整理,甚至分析一下哪些天写得多哪些天写得少,那些没打成目标的日子是处于什么原因,用于改进接下来的写作。

作者说,有时候他自己写作的成就感和乐趣甚至不来自于写作本身,而来自于在自己的表格上写上 “完成目标” 的荣耀感。通过每天记录自己的写作进展,他惊讶于自己居然完成了这么多的写作任务,也会更有动力去执行接下来的写作任务。

3.5 通过及时奖励激励持续写作

学术写作不像很多其他工作类型那样能够很快的得到反馈和奖励,这导致很多学者都很少对自己坚持写作和完成写作任务的行为进行奖励。而我们知道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缺乏奖励的行为是很难坚持下去的。

作者自己在每个写作目标达成后会有意识地对自己进行及时的奖励,奖励的方式多种多样,比如给自己买一杯爱喝的咖啡,去吃一顿好的,或者去向往已久的地方玩一趟。作者说,由于写完文章后要好几个月才知道投稿的结果,这使得大部分学术写作的自我奖励都来得非常晚,通常起不到积累的作用。

因此,自己给自己的奖励就尤其重要。但作者强调,千万别在完成一个项目后奖励自己可以不写作一天。这可能会让你把写作看成是一种惩罚。

一些畅销的 self-help 书里面曾提到过如何正确而有效的奖励自己,比如平时把自己想买的小东西、想做却没时间做的事情列在一起,按照其成本大小分级,然后在小目标达成之后就给自己一个小奖励,大目标达成之后给自己大奖励,以此来不断激励自己。保持自我奖励能够帮助我们把写作的源动力从害怕赶不上 deadline 转为我喜欢主动写作,因此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除了以上几点作者还在书中谈到了如何利用建立写作小组的方法坚持写作,如何具体动笔写一篇学术论文,如何写一本书等题目。感兴趣的童鞋可以找来翻阅,就不在这里赘述了。

3.6 一些感想

这本书的很多观点跟《Writing Your Journal Article in Twelve Weeks》这本书有很多重合,比如,写作想要多产最重要的是保持一个自己的写作节奏,制定有效的计划,然后自律、严格、不间断地执行下去。写得多没什么神秘的,就是要严格地执行自己的写作日程表。

天下事,了犹未了。既然选择了学者这条路,我们就注定将面临一座又一座爬不完的高峰,一篇又一篇写不完论文,永远未完成,永远未到达。但也因此,我们更应该多重视总结自己做了什么,完成了多少任务,更多的记录自己的写作进展,更好的奖励自己,也更注重享受其中。正像《The Practicing Mind》的作者 Thomas Sterner 所说:

I became aware that there was no point of musical excellence out there that would free me from the feeling of "I need to get better." In that moment, I understood that there was no point I could reach where I would feel that I had finally done it, that I was as good as I needed to be, and that there was no need to improve because I had arrived at my goal.

厉害的人,你会发现他们无论做什么,无论从事哪一行的工作,总是体现出一些共同的品质:比如自律、坚持、有耐心、知道困难在所难免而面对的过程是一种成长、think for themselves 的能力,再比如制定自己的计划、不轻易受外界的干扰......

这些品质一旦建立以后,你就可以把它们带到任何你想做的事情上面。条条大道通罗马,某个岗位或职业知识通往大方向的一个路径而已,但都是属于我们自己的打开这世界、实现个人成长的方式。写出来多少东西、能发几篇文章固然重要,但这成长和磨练的过程本身也许更充满意义。更何况,如果你看过《当幸福来敲门》这部电影,你可能还记得,幸福多半只存在于追逐幸福的过程中。

4. 相关推文

Note:产生如下推文列表的 Stata 命令为:
lianxh 科研, m
安装最新版 lianxh 命令:
ssc install lianxh, replace

相关课程

免费公开课

最新课程-直播课

专题 嘉宾 直播/回看视频
最新专题 文本分析、机器学习、效率专题、生存分析等
研究设计 连玉君 我的特斯拉-实证研究设计-幻灯片-
面板模型 连玉君 动态面板模型-幻灯片-
面板模型 连玉君 直击面板数据模型 [免费公开课,2小时]
  • Note: 部分课程的资料,PPT 等可以前往 连享会-直播课 主页查看,下载。

课程主页

课程主页

关于我们

  • Stata连享会 由中山大学连玉君老师团队创办,定期分享实证分析经验。
  • 连享会-主页知乎专栏,700+ 推文,实证分析不再抓狂。直播间 有很多视频课程,可以随时观看。
  • 公众号关键词搜索/回复 功能已经上线。大家可以在公众号左下角点击键盘图标,输入简要关键词,以便快速呈现历史推文,获取工具软件和数据下载。常见关键词:课程, 直播, 视频, 客服, 模型设定, 研究设计, stata, plus, 绘图, 编程, 面板, 论文重现, 可视化, RDD, DID, PSM, 合成控制法

连享会小程序:扫一扫,看推文,看视频……

扫码加入连享会微信群,提问交流更方便

✏ 连享会-常见问题解答:
https://gitee.com/lianxh/Course/wikis

New! lianxhsongbl 命令发布了:
随时搜索连享会推文、Stata 资源,安装命令如下:
. ssc install lianxh
使用详情参见帮助文件 (有惊喜):
. help lianxh